一、鄉村凋敝本質:四大產業要素各個都缺
當今多數鄉村為什么凋敝? 看看經濟學中的四大產業要素:資本、土地、勞動、企業家才干——鄉村缺幾個?!
小結:
四大產業要素,過去幾十年大多數鄉村其實個個都缺少。難怪鄉村不凋敝。如今要鄉村振興,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解決“三個從哪里來”的問題:
【北京至道,領先的鄉村規劃設計公司 】
二、鄉村振興的關鍵:先整合“地”(以招徠“人”和“錢”)
“錢和人”要依賴從城里來(包括返鄉回流);但“地”不是城里來的,而是依賴鄉村自身整理。
即:“地”是目前農村自身唯一能直接主導的產業要素!
但要注意,農村只是“看上去”有地,并不等于現實就有土地優勢。因為過去幾十年小農經濟模式,多數耕地林地都分散到各家各戶了,并不符合現在產業經濟的規模用地要求
由此可見,鄉鎮以及村集體在鄉村振興方面最大的可作為處:不是搞鄉村標語墻、墻畫那些形象工程;也不是幫貧困農民蓋房子這些實在政績(筆者并不完全否認這些工作但那不是根本)——而是怎樣在三權分置政策引領下,整理規模用地、挖掘特色用地?。?/strong>
1、 整理規模用地
其中又分為兩種思維模式:
第一,“量入為出”模式,就是等到城里有工商資本下鄉來要開發個景區或辦個農場,這時候再協助投資商流轉用地;
第二,“量出為入”模式,就是首先整理出規模用地來,再去招徠城市工商資本的人與錢或吸引返鄉精英人士。
【至道建議】:
作為一家“文旅策劃與鄉村振興規劃”的智力機構。我們更提倡“量出為入”這種更有市場博弈意識的思維模式。因為外來投資商在租地談判時,喜歡“一對一”、忌諱“一對多”。如果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或鄉鎮土地流轉平臺公司事先就流轉好土地,那么投資商只需要“一對一”的談判就夠了;但如果村集體事先無儲備工作,等投資商來了再和分散農戶“一對多”談判,往往給投資人帶來麻煩
當然“量出為入”模式也有市場風險。事先流轉好土地后,暫時招不到商怎么辦?這時候需要更多的策劃幫助,比如“返租倒包”。流轉后的土地經由集體合作社手中可以再倒租給大戶或散戶。
(當然,能否有效運用“量出為入”模式,其實又深層次的涉及到“帶頭人的才干”的問題了——所以說鄉村振興表面上根本在于產業振興,但某種意義上講根本在于人才振興)
2、 挖掘特色用地
經濟學意義上的“土地”要素含義很廣,包含附著在土地上的一切固有資源。
因此所謂整理特色用地,即挖掘除了“農業用地”外的其它“地表特色資源”?!@種工作往往要借助外腦資源。(因為上千年小農意識,往往令村民只知道到農業用地價值,而忽視土地附著物其它的價值。)
從籠統層面講,最近幾年大家都知道“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”,農村山山水水有鄉村旅游開發價值。但是從具體細分層面,其實還是要借助外腦協助:
例1:某村開發旅游。村長絞盡腦汁帶我們上山找“象形石“資源,某塊石頭像個蛤蟆,某個石頭像個女人等。然后希望我們圍繞這幾個石頭編故事,發展觀光旅游。
我們堅決否定了村長的“特色用地挖掘“???為什么呢,如果真是像黃山泰山那種級別的奇松怪石,那么是可以發展觀光旅游的。但其實這幾塊石頭象形效果很是勉強——這不是“寶”
但村里依舊有“寶”,在我們看來,村口流淌的清清溪水,還有遺存下來那些百年民宅。其實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。這個地方離北京比較近,把這些民居按照宅基地“三權分置”政策流轉利用起來,做成共享農村,租給北京人度假,然后配合小橋流水環境,就是一處極佳的環京養生養老度假目的地
例2:某無人村來發旅游。其中一棟過去集體林木加工廠廢舊房屋。村長準備命令推到蓋新房。也就是說,他眼里這里不存在“特色用地”可以挖掘。
但是我們及時阻止了村長做法。因為墻壁上殘留的文革語錄,還有工分記載表,這些是典型的“懷舊特色資源”。因此我們勸說其保留這棟建筑,內部修補結構,外部保留遺跡。這個地方日后果然成為了一個游客愛去的地方。
尾聲:
一旦“地”整理好了、特色挖掘好了,“地”與“錢、人”又如何對接上呢?這時就要借鑒企業化生產模式?,F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“三變”模式(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民)就是借鑒高效企業化生產模式的一種形式——這方面研究另文參見《鄉村振興規劃的體制驅動:三權分置與三變改革》。
關聯鏈接: 《鄉村振興規劃的前提:“新三農”觀》
【北京至道:開創第一家鄉村振興規劃研究智庫/上十年鄉村旅游規劃經驗近百個鄉村旅游規劃案例/中國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幕后推手】